1. 伟德betvlctor网页版

    1. 激活社会资源的科普潜能

      来源 :今日科协 人民日报评论   时间:2022-04-25

      走进地质公园,欣赏美景之外还可学习地理知识 ;参观工业遗产,怀旧之余还能了解现代工业生产流程……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场所融入科普教育元素 ,成为科普领域的新生力军。前不久 ,中国科协认定了800个单位为2021—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,其中就包括自然保护区 、科研机构等 。这一创新举措 ,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投身科普的积极性,激活社会资源蕴藏的科普潜能 。

        科普是提升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。从供给看,面向公众科普,传统的科技馆、自然博物馆等场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。然而,与人们不断增长 、层次日益丰富的科普需求相比 ,仅靠现有设施,无论是数量还是覆盖面都远远不够。去年印发的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(2021—2035年)》提出 ,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建立科普教育、研学等基地 ,提高科普服务能力 。大力加强科普基地建设,深化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活动 ,构建动态管理和长效激励机制,有助于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模式转型升级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。

        此次公布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实现了类型上的多样化 ,既包括图书馆、文化馆等公共设施,也包括公园 、自然保护区 、风景名胜区等公共场所,还包括工业遗产和闲置淘汰生产设施建设的科技博物馆 、工业博物馆等。图书馆、文化馆、博物馆汇集的资源多,可以拓展强化科普服务功能;植物园、动物园等与人们日常生活融合程度较深 ,有助于科普融入日常;依托科学家故居开展的科普教育,往往能更好讲述科学家故事,弘扬科学精神。这些单位与科普相遇相连,不仅能化解以往科普场所的局限,还能发挥各单位的优势,增加科普的广度和深度。

        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,与之相应,科普应当贯穿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。生活处处有科普,不局限于固定场所 ,也不应只靠一场场活动,既需要“润物细无声”,也需要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营造良好的科普氛围和环境,有助于人们获得科学知识 、养成科学思维。从这点看 ,引导全社会关心科普、参与科普,是适应科普规律的必然要求 。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 ,也有利于革新科普工作模式,实现从相对单一的推动到社会有机体联合的转变 。

        中国科协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,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0.56%,连续数年保持较高增长。这一成绩的取得,得益于我国逐渐摸索出一套“以人民为中心 、政府推动、全社会参与”的科普工作机制 。面向未来 ,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长效激励机制,让各类社会机构在科普工作中“活起来”“火起来” 。具体到科普基地建设上 ,一方面需要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建立科普教育、研学等基地 ,提高科普服务能力;另一方面要为图书馆 、公园、工业博物馆等持续开展科普服务提供资金 、资源保障。已经被管理部门认定的科普教育基地,则应因地制宜、发挥所长,加强与专业科普机构合作,开展丰富多样 、为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服务 。

        科技创新、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。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 ,离不开一支规模庞大的高科学素质劳动者队伍 。《纲要》提出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%,2035年达到25%。实现这一目标 ,有赖于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。多措并举、凝聚合力 ,推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科普活动 ,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一定能再上台阶,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蓄积充足底气 。

        来源 :人民日报评论

      浏览次数:
      1. XML地图